西藏是一个神奇、神秘和令人神往的地方。亲历藏境,并以自身的经历去感受川藏路上的壮观美景与恶劣环境、随时的危险和艰辛、见证路途中各类人群的执着勇敢与虔诚、爱心传递的文明与无知的野蛮行为,用心体会独特的西藏文化的内涵,更能深入理解西藏神奇之魅力,探索其神秘之奥秒。在有生之年,有机会去西藏旅行,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2014年7月13日至29日,我和家人与朋友四人驾车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经四川的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和巴塘进入西藏。进藏后,经昌都地区的芒康、左贡、邦达、然乌和林芝地区的波密、墨脱、鲁朗、八一镇到达拉萨,从拉萨向南至山南地区的羊卓雍错,再向西经江孜、日喀则、拉孜、桑桑、萨嘎、霍尔到达西藏最西部的阿里地区,然后沿219国道,从阿里的冈仁波齐山(被视为神山的冈底斯山主峰)继续西行经扎达,到达西藏与新疆交界的日土县。从日土县前行,翻山越岭、经过数多个兵站,进入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区,穿越几百公里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经部队驻扎的三十里营房(赛图拉镇)、到达新疆与西藏接壤的第一个县城—叶城。因当天在与叶城相邻的新疆莎车发生暴乱,考虑安全因素,我们不宜在喀什停留,一路飞驰一千多公里,经喀什、库尔勒到达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乘机回京,匆匆结束了我们17天的川藏新之旅。
回味这段丰富而刺激的旅程,我们以亲身的经历体会到,在川藏新线上,每一段路、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是一道风景。在西藏,大自然的绝美与残酷并存、人类的文明与野蛮并存、生态环境的恶劣、脆弱与发展和保护的需求并存、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并存。
17天的川藏新之旅,我们驾车全程行驶7600公里。在此行程中,我们目睹了南北纵贯的横断山脉、东西走向的山脉之王喜马拉雅山脉、西北-东南横贯的冈底斯山脉、以“亚洲脊柱”著称的昆仑山脉、世界第二高海拔的喀喇昆仑山脉、横卧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脉和横贯西藏中东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天山山脉等八个西藏和新疆的主要山脉以及无数座知名与不知名山脉的壮观与险峻,饱览了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和塔里木河等几大江河的汹涌激流,欣赏了被誉为圣湖的羊卓雍错和玛旁雍错,以及然乌湖和班公错等无数美丽平静湖泊的美景,呼吸了西藏境内怒江沿岸墨脱和鲁朗地区的原生态林海氧吧的空气、体验了入疆后数百里黄沙漫天、无际荒漠大戈壁的单调。当然,我们也幸运的拍下了阳光照耀下的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山和数个冰川的珍贵美景照片。在此行程中,我们始终有巍峨的山峦和急流的江河相伴、有湛蓝的天空、美丽的白云、清澈的湖水和广阔的草原相随、还有那些只有在高原上才能看到的珍稀野生动物不断带给我们的惊喜和眼福。然而,夏季川藏的多雨气候给进藏的唯一公路--318国道,尤其是通麦与排龙天险路段造成道路塌方和芒康县海通沟的滚石不断也加大了我们行程中的危险系数。藏西的219国道尽管是新修的公路,但是在崇山峻岭的万丈深渊中狭道蜿蜒穿行,也让驾车和坐车的人随时捏着一把汗。在此行程中,我们参观了拉萨的西藏博物馆、哲蚌寺和罗布林卡、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扎达的托林寺、江宗古堡与古格王国遗址,加深了对藏族文化与佛教的理解。在此行程中,我们也克服了进藏初期的高原反应,慢慢适应了高海拔的生活,挑战了身体的适应能力。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人生中一次值得尝试的旅行。
一、 大自然的壮美与残酷并存
西藏的神奇首先是她独特的自然景观。在那片12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世界海拔最高、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横跨西藏东西,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屹立在莽莽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处。七大主山脉支撑青藏高原延绵不断、变幻无穷,时而呈现茂盛葱绿,时而荒山峻岭,时而万丈悬崖,时而又断壁横坡。当我们远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山时,它们给我们的是神秘、磅礴、俊美和兴奋的感觉;当我们近观直上直下的悬崖绝壁时,它们给我们的是高耸、威严和心跳的感觉;当我们置身在重叠山峦的多彩大峡谷之间时,它们给我们的是视野开阔、心情舒坦和大自然震撼的感觉。在路上的每一天,随着天气的变化和山体的高低,我们都能看到青藏高原山脉的不同形态。在山顶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白雪覆盖,银装素裹的白茫茫大山,我们多次遇到7月飞雪,甚至是鹅毛大雪;在山腰时,我们看到的是崇山峻岭、飞流而下的融化雪水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山底时,我们看到是黄绿相间的灌木丛和或潺潺、或涌急的流水。我想,也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高旷博大所产生的穿透力、因为她无穷变幻所产生的神秘感,以及作为数条大河水源的雪山之巅,才让人们想象诸多以高山为背景的神话故事,也才造就了藏民及佛教信徒们心中的神山,吸引了无数的旅行者和探险者,成为西藏的魅力之一。
在珠峰大本营和海拔5000米的绒布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拍摄珠峰和在219国道边拍摄冈仁波齐山的壮观美景,是我们此行中的高潮。我们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出发,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在下午六点左右到达珠峰大本营。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昂然屹立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间。能够亲临万山之王之境,在珠峰大本营与众多的神话追梦者们一起目睹珠峰之异彩,真是令人兴奋啊。耐心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当微风渐渐地吹走珠峰顶上的云雾时,当白雪遮盖山顶的珠峰终于向人们展现她那高傲的雄姿时,我们迫不及待的拍下了张张难得的美景照片。
在阿里地区见证冈仁波齐山,也了了我们此行的一个愿望。冈仁波齐山在中亚和东亚两地的交界处。由于它奇特的造型和所处的神秘莫测的气象而被赋予了神圣的魅力,更是由于她地处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汉地文明的交接汇合处,连接着古代文化的走廊,佛教、苯教和印度教的教徒等诸多宗教都将其称为“世界的中心“而推崇有加。每年来朝拜转山的人很多。今年是马年,据说到冈仁波齐山转山一圈,相当于转十三圈,能够净化心灵。我们不信佛教,不打算转山,只想用眼睛去享受她的美景,用心灵去体会她的神圣。也许是我们的心还比较诚,当我们离开阴云遮盖的玛旁雍错,翻过雨雪交加的大山,来到冈仁波齐山正面的山脚下时,天空放晴、薄雾散去,我们只等待了半个多小时,就轻易地看到了神山清晰的全貌。那雪山覆盖的高山圆顶确实与众山不同,浑圆厚重、巍峨壮观。我们在阳光照耀下的神山前合影留念。
西藏的神奇和魅力还在于它的河流与湖泊。西藏的很多河流是亚洲多条大河的发源地。一路先后伴随我们同行的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澜沧江是东南亚第一长河,经云南西双版纳出境后成为湄公河;怒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向东南经云南流入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杰玛央宗冰川,它由西向东,在西藏境内全长2000多公里,绕过南迦巴瓦峰向南流出中国,注入印度洋,是印度河与恒河的上游。这些大河的主流与支流以及无数不知名的河流始终与高山相伴,在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天气呈现不同的形态。四川西部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水道狭窄、激流澎湃、浑浊滚滚;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尼洋河与新疆境内的塔里木河则是相对宽阔、潺潺流水、清澈如镜。与我们全程伴行的雅鲁藏布江,从高山上,我们俯视它在峡谷中的急行;在草原上,我们远眺它的平静;在山间的公路上,我们近观它在河谷中的浪花。丰富的水资源蕴藏不仅使藏区的高山更美,而且也是吸引历史上很多国内外人士来西藏探险和考察的原因之一。
在西藏境内,大小湖泊五千多个,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就有600多个,是我国湖泊最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一个大“措”的淡水储水量就等于中国东部五大湖的总量。几百万年前开始的几次冰川活动造成的一个个洼地,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积聚了冰川融化的雪水,形成了今天清澈的湖水。在我们的行程中,我们有幸在西藏三大圣湖中的两座圣湖—羊卓雍错和玛旁雍错停留观景,近距离的感受碧蓝和平静圣湖带给人们的赏心悦目之感。在藏语中,羊卓雍错是“牧场上的碧玉之湖”,是喜马拉雅山北最大的内陆湖泊;玛旁卓错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与冈仁波齐山并称为“圣湖神山”。玄装在他所著的书中,把玛旁雍错称为“西天瑶池”。宽阔的湖水与天空水天一色,湛蓝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倒映在蓝色的湖水中,增添了圣湖的视觉美感。亲临圣湖,感受圣湖仙境般的宁静和美丽,是所有西藏旅行者的愿望。我们路过的然乌湖和班公错尽管不是圣湖,但是景色依然优美。
在藏区行驶的路上,让我们大饱眼福的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草原、黄得耀眼的油菜花田和高原荒漠地带上的珍稀野生动物。占西藏面积五分之三的藏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核心,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在藏北高原,有一片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带。在藏北高原的阿里地区与那曲地区交界处,我们在渺无人迹的“无人区”行驶数十个小时,道路两旁是广阔稀疏的草原,给人以贫瘠、狂野和奔放的感觉。草原上和山坡上的野牦牛、野驴、藏羚羊、藏羱羊、湖边的野鸭、鸳鸯和天空中盘旋的老鹰不时地跳入眼帘,让我们激动不已,促使我们停车拍照。在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地,是平坦开阔的草原和农牧区。黄绿相间的油菜花田与一座座棕白两色的藏族房屋相配,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照,十分养眼。
高山、冰川、峡谷、河流、草原与戈壁,加之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以及垂直的海拔和多变的天气构成了西藏靓丽的主题风景,孕育了藏族独特的文化、养育了生活在那里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然而,美景不是到处都有,也不是每天都有。阴雨天时呈现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和道路与阳光下呈现的状况完全不同。在恶劣天气下,人们不仅看不到美景,而且会遭受因雨水导致的道路塌方、滚石下落、泥石流滑坡以及山道泥泞等带来的艰辛与危险。
在川藏新线上,我们遇到的几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了西藏大自然的美景与残酷同在,要看到美景必须要有付出,阳光总在风雨后。在318和219国道上,危险随时存在。在刚过金沙江桥不远的四十里海通沟飞石区路上,我们遇到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因车辆无法通过,我们暂时折返桥边的小酒店等待。好在时间不长,车辆可以通行。我们迅速行驶,希望能尽快驶过这“令人生畏的鬼门关”。然而飞石不断。我们的朋友小蹇一边驾驶,一边紧张的抬头观察左边山上的滚石。有一块几十公分的大石头突然下落,眼看就要砸到我们车的挡风玻璃上,小蹇手疾眼快,在踩刹车的同时,迅速转动方向盘,然后再猛踩油门,万幸的躲过了这块致命大石头的一劫。在穿过泥石流地段时,路上的积石阻止了很多小车的通过,山上的滚石仍旧在向下落,我们的朋友专注驾驶越野车,终于通过了最困难的地段。几天后遇见当时在场的车友,他们都竖起拇指,夸赞我们的车和驾驶员。
在林芝地区波密到八一镇之间的“通麦天险”,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虽然只有十几公里的路,但因那段路山体土质疏松、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下雨,便会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车多,至少也需两个小时才能通过。我们清早四点半到达通麦天险,就因下雨多日导致泥石流而受阻停留等待道路修复。小蹇找了一个上面没有滚石的安全地方等待。一直等到九点半,排队的车辆开始移动。我们小心翼翼地在狭窄、颠簸、泥泞的道路上行驶,车右边紧贴着山体,左边就是高耸陡峭的峡谷悬崖,崖底则是汹涌波涛的帕隆藏布江。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多亏我们车的性能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朋友小蹇驾驶经验丰富,机智勇敢的安全行驶,让我们顺利度过这段最艰难的路段。过了通麦大桥后的“排龙天险“,同样是狭窄、烂泥、颠簸和陡峭。由于泥石流造成的上百辆车阻滞,使得会车十分困难。艰难前行了几个小时,下午一点多,整整用了九个多小时,才走完了这段总共十多公里的天险路程,安全抵达田园般的鲁朗风景区。能够安全冲过天险,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在我们回来后的几天后,8月9日,在西藏318国道上,发生了三辆车相撞的惨烈交通事故。撞车造成44人死亡,十几人受伤。旅游巴跌入悬崖。)
从西藏进入新疆境内的那段荒漠化道路也让人想起来后怕,尤其是快到叶城的最后一百五十公里的山路十分危险。沿着新修好的219国道,我们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中间的大片戈壁滩上飞驰。我们翻过了十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最高的界山达坂海拔有6700米。远处的乔戈里峰海拔有8611米,是世界第二大高峰。从海拔5000多米的黑卡达坂到叶城的那段山路,其危险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我们在崇山峻岭的蜿蜒公路上盘行。碎石道路非常狭窄,道路边上没有护栏,道路下边就是万丈深渊,从山上往下看,山路呈多个之字形,转弯处很急,不断地上坡和下坡。我们都屏住呼吸,盼望着能尽快结束这段险路。突然,在一个上坡的转弯处,迎面上坡突然出现一辆快速下行的自行车骑驾。眼看着要撞到我们的车头上,小蹇又迅速转动方向盘,先向外侧、再向内侧行驶,让他安全驶过,又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如果外侧稍微多点,就会连人带车摔下山崖)不知绕过了多少座山,我们才终于下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叶城。那天我们在崇山峻岭中行驶了900多公里。
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我们很高兴。与那些在路途中因道路不好而车被损坏的人们相比,我们已经非常幸运了。一个与我们同行的贵州一家人,开着新买的豪华城市越野车,因路途颠簸而使车上的减震器受损,不得不放弃去珠峰,而折返拉萨。我们朋友的车令人羡慕,我们朋友的驾驶技术、经验和临危不惧的机智更令人佩服。
有人说,美景不在前藏,美景不在后藏,真正的美景在川藏线上。我们认同这种说法,只有亲身经历了川藏新线上的这些险情,才能更加欣赏西藏之美。自然景观之美与自然环境恶劣带给旅行者的危险同时存在,才构成了西藏的魅力,也才是旅行者对西藏的神往的原因之一吧。
二、 人类的文明与野蛮并存
在川藏新线上的十多天里,我们在欣赏美景和经历艰辛的同时,也见证了美景与艰辛背后的人性。人类的文明与执着追求和人类的野蛮无知,在川藏新线上都能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让我们难忘、让我们深思。
最让我难忘和佩服的群体是那些常年在318国道上修路的武警战士们。在滚石随时飞落、道路狭窄泥泞、泥石流频繁、万丈悬崖就在路边的318国道上,负责修路的武警战士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及时的排除险情,让道路上的车辆尽快通过。我们在通麦天险的路上,泥石流造成大面积滑坡,道路塌方严重,路基基本掏空。武警战士们到达后,先将推土机将滚石推向峡谷,再用挖土机将山上的土挖下后填在路上,一两个小时就使道路通行了。对于路人来说,滑坡只是偶然的经历,但对于这些武警战士们来说,滑坡和飞石则是常态,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危险。当我们路过滑坡,挥手向浑身泥土、头戴钢盔帽的战士们致意时,他们也面带笑容的向我们挥手告别。
西藏和新疆边境线上的解放军与武警战士也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在西藏境内的西南线,我们一直在边境线上行驶。距境外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大约只有几十到一百公里。因此,我们一路上遇到的边防武警和安全检查站非常之多。在荒山野岭的高海拔边境地区,常年担任繁重的边境安防和交通安全检查任务的战士们,生活枯燥简单,责任重大,他们严肃认真,但对守法的游客很友好。在两次因赶路而没有餐饮没有水喝的情况下,我主动向兵战战士讨要热水,他们都痛快地答应,并跑到营房把自己的热水壶拿来,给我们每个人的水杯里都加满热水,使我们得以舒服的通过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戈壁滩。虽然只是几杯热水,但让我感到了年轻战士严肃面孔下的热心与爱心。
在此行程中让我佩服的另一组群体是那些在川藏路上背着大行李包徒步行走和骑行的年轻人。从金沙江、澜沧江边狭窄的山路到藏区高原上陡峭泥泞的弯路,不论是在瓢泼大雨下,还是在鹅毛大雪下,或是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我们总能看到那些负重挺胸前行和奋力蹬车的人们。在泥石流滑坡的道路上,当我们四轮驱动的越野车都难以通过的时候,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双脚,而且还要扛着自行车踏碎石、踩泥泞艰难前行。据说,每年骑行进藏的人约有3-4万人,但最后能够到达拉萨的仅有十分之一。不管能否到达目的地,我都佩服这些年轻人的勇气、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入疆后几百公里的大戈壁滩上,在渺无人迹、漫天黄沙的环境下,竟然也有戴着口罩、背着背包徒步前行的人。我们用了十几个小时,不停留的行驶了1000多公里才驶出了这片戈壁滩。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要走多久啊?是什么力量和动机支持着他们前行的步伐啊。每每看到这样的人,我们都挥手向他们致意,鼓励他们加油。
还有一组让我佩服的人群是那些从遥远的地方,以倒地磕长头的方式一路到拉萨、到神山圣水去朝圣的佛教徒。在此行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其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年轻漂亮的女子。他们身着长皮衣,手套木板,一步一前驱一磕头。不论是在车辆频繁通过的公路上,还是在碎石铺路的山道上,他们都是那么虔诚、那么一丝不苟的做每一个动作。虽然我们不信佛教,但我们理解,他们是在用自己身体的长度来丈量大地,用自己虔诚的心去祈福来世。我们上前送给他们水和巧克力,他们很友善的接受后,与我们合影留念。
让我佩服的还有与我们一起同行的朋友小蹇和小张。在318国道上遇到山上落石使车辆受阻不能前行时,大多数人选择等待。小张冒雨步行一公里到落石地点,组织人员搬开石头,又指挥车辆有序错车,保证了车辆能够通行。在行进路上,当我们看到一辆藏民的货车倾斜在路边的沟里时,小蹇和小张主动停车帮助,用我们的车和自备的缆绳将沟里的货车拖了出来。尽管拖车有危险,但他们还是默契的合作,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当有些车友不熟悉地形和找不到住宿的旅馆时,小蹇热心的告知情况,并帮助他们预订酒店。他的热心使得路上的很多同行者都愿意与他建立联系。正是路上这一件件小事和大家的互助与爱心,才构成了川藏线上靓丽风景的一部分和318国道的文化,也正是旅途中人们的文明行为才使得大自然的景色更绚丽。
然而,文明并不是在每一个旅行者身上都能体现。在同一条川藏线上,在很多旅行者施行善举时,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无知与野蛮一面。几辆来自青海的,要去西藏朝圣的车,在因泥石流而阻塞,大家都在排队等待排险时,他们却多次从后面挤到前面,不仅挡住了救援车前行的道路,而且使双向的错车十分困难。他们的行为给路人的安全形成威胁。车上的人身穿民族服装,一看就是去西藏朝圣地的。我们在想,如果他们在朝圣的路上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话,他们千里迢迢去朝圣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一辆西藏的重型货车,在狭道错车时,野蛮前行,差点让我们的车撞到山体。在我们友善的示意他们时,车上司机反倒差点动粗。还有一些外地的旅游者,为了自己拍照,将车辆嘎然强行停在磕长头藏人的身边,险些压到趴在地上磕头人的身体,对人非常不尊重。在西藏这片让人净化心灵的阔土上,这些野蛮和无知的行为与佛教倡导的为从转生所经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必须积善行德的境界是多么的不相符啊。我想,人类的文明与野蛮总是同时存在,但是我们相信,文明总是能战胜野蛮。无知的人最终是会醒悟的。
三、 藏族文化的精深与人类的探索并存。
巍峨高耸连绵的山脉、碧蓝清澈平静的湖水和那汹涌湍急长流的河水是西藏雪域极地的主题风景。在这片离我们的遥远雪域极地上,孕育了西藏特殊的文化。我们看到的寺庙、佛塔、藏民居和古王国遗址都与山相连、与水相依。对西藏文化神秘的探索,始终是全世界人类的课题。
在此行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人文历史参观景点很有限,对西藏文化的探索也很肤浅。在拉萨,我们参观了西藏博物馆、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在日喀则,我们参观了扎什伦布寺;在阿里地区的扎达县,我们参观了托林寺与古格王国遗址。
西藏博物馆的内容丰富,展品珍贵,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西藏从古到今历史的沿革与宗教的发展,而且感受西藏文化丰富的内涵。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是藏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涵盖多学科的传统文化体系。该体系包括工艺制造学、医学、佛学、修辞学、声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等。他们以独特的形式和神秘的意境向人们展示了藏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和魅力。二是西藏文化艺术的开放与多元化程度。我们从博物馆陈列的体现艺术之美和宗教之深的佛教造像和唐卡绘画上感受到这一点。自公元7世纪佛教经内地、尼泊尔和印度传入西藏后,不仅丰富了西藏本土的文化,而且促进了西藏与周边文化的多元交流。生动的佛像造型向人们呈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美感。我们看到,南亚风格的造像将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相结合,体现在佛陀所着的皱纹起伏的袈裟上,很是经典。三是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及历史的沿革。松赞干布7世纪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元代期间,中央政府将西藏纳入管辖,予以全面施政。明朝沿袭元朝管辖体系。清朝则通过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五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也规范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我们还看到毛泽东1954年写给达赖喇嘛的亲笔信呢。在我们参观的国内各省级博物馆中,西藏博物馆的内容是很丰富,也很有价值的。
因我们九十年代初到拉萨时曾参观过布达拉宫,此行我们选择参观西藏佛教格鲁教派在拉萨的三大寺院之首寺—哲蚌寺。哲蚌寺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白色的建筑群庄严古朴,是历史上藏族地区僧侣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所寺院,与色拉寺和甘丹寺共同成为格鲁派经济文化的基础。被称为“黄教”的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兴起的一个,但最后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并在清代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教派,体现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我们在静静的寺院中漫步,用心的去欣赏佛教建筑的特点,试图领略寺院历史的沧桑、感受浓厚宗教色彩的氛围。
建于18世纪40年代的罗布林卡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美和古迹最多的园林。这里曾是达赖和藏族少数达官贵人度假休闲的“夏宫”。在苍松翠柏和绿草茵茵的开阔皇家园林中散步、在凉亭水榭的倒影湖边观景、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游览,感受与西藏狂野大自然完全不同的宁静、优美意境,也很享受。
在日喀则,我们抽空参观了建于1447年的历届班禅的驻锡祖庙--扎什伦布寺。依山而建的寺庙那闪闪发光的金顶和错落有序、红白相衬的寺院建筑很是壮观。在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诺大寺院内,有7世班禅时期修建的7层大强巴殿,殿内供奉着26.7米高的弥勒佛铜像;有9世班禅主持修建的5层强巴殿,殿内供奉着26.2米高的强巴像。(“三时佛”中的未来时佛) 寺内还有五世至十世班禅的阀体灵塔。我们参观了第十世班禅大师金质灵塔玘殿,并对他致以深深的鞠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使西藏得以和平解放,并使汉藏关系保持友好。
在藏西的扎达县,我们还参观了阿里地区著名的托林寺和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是11世纪古格国王修建的。由于古格国王对大乘密宗教的邪术产生怀疑,便挑选了数十名青年远途印度去学习佛教密宗。其中的仁钦桑布等人回来后,古格国王为了给仁钦桑布等人译经和传经提供方便,修建了托林寺。仁钦桑布以及其他高僧翻译的密宗学派多部经典,成为所有教派的楷模文献。由于古格国王的大力兴佛,托林寺逐渐成为一个佛教中心。我们在这个有900多年历史的寺院中漫步,欣赏其高耸的佛塔、红白相间的佛教建筑和被人摸得油腻的转经筒,学习佛教传播的历史,感觉参观托林寺很值得。
古格王朝遗址的参观,让我们不仅近距离的目睹了1300多年前在海拔4600米高的山上建造的这座雄伟的高原古城,而且欣赏了遗址内保存的很多珍贵的彩色壁画文物。本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对古格遗址的考古工作,至今三十多年一直都在延续,人们不仅对古格王国历史、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不读推进,而且在发掘中加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与认识。离地面300多米高、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高原古城坐落在扎达县象泉河畔的土山上,四周被高耸壮观的群山环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王国顶端时,金色的王国更显辉煌。王国遗址由300多座房屋、300多孔窟洞和三座10多米高的佛塔组成。遗憾的是,我因天气炎热且略有高原反应而未能上到古城的山顶部。坐在半山腰的古城大石头上,仰望雄伟的高原古城,俯视古城下面的河谷与村庄,看着沿石阶艰难而上,背着石头和石灰多次上山的当地民工,想象1000多年前修建宫殿的艰辛壮举和佛教曾在此发扬复兴的历史,我感到,参观这座历尽千年沧桑后保留至今的遗址,更让我们西藏之旅不虚此行。
在阿里地区最西端的日土县附近的219国道上,我们还幸运的发现了记录西藏远古生活的岩画。尽管经过上千年的日晒雨淋,岩画已不很清晰,但仔细观察,仍能依稀看到石壁上刻画的动物、人像和符号。据史学家分析,在西藏发现的古代岩画分为早期和晚期岩画。早期岩画属于距今2000-3000年的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而晚期岩画则是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后的遗存。阿里地区作为西藏本土古老宗教苯教流行的象雄王国所在地,这些岩画的存在,是当时当地的游牧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岩画传递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是后人永久探索的内容。
博物馆、寺庙和古格王国遗址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观察藏族文化的神秘和精彩,并让我们了解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西藏佛教和其他多种教派在其漫长过程中的发展,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在藏传佛教引入传播过程中历代大师们的努力与付出。我们是无神论者,对于以宗教开始,并以宗教告终的西藏和一切以生命的延续为出发点来思维的西藏人,很多东西都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旅行、更多的探索与思考,去了解不同宗教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了解他们的风俗、传统、文化形态等,来欣赏世界的精彩。
四、 藏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发展的需求并存
在川藏新旅行的十多天里,我们亲身体验和见证了西藏净土上大自然风景的绝美,但同时也感到其生态环境的恶劣与脆弱、在川藏线上,只要下雨,必有泥石流、滑坡和塌方。遇到大雨,即使是有植被的山体也会滑坡。融化的雪水从山上下泄,冲击着道路和车辆;山间公路上随时都可能有飞石滚下。大片草场的土层只有几寸厚。在高原冻土地段,刚修好的道路就坑洼不平。从西藏到新疆的大片荒漠地带,飞沙走石,严重的沙漠化已让几百里的土地寸草不生、荒无人迹。藏区的生存环境,靠天吃饭非常严重。想象在7000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300万年以前整个青藏高原曾是森林茂盛的低海拔地区。随着印度陆块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对大陆地壳的强烈挤压,形成大陆碰撞型山脉,使得喜马拉雅山不断上翘。至今,碰撞挤压的动态仍未停止。因此,藏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脆弱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此行程中,我们也亲眼看到并享受到政府在西藏的投入与当地人们的努力和付出。令人欣慰的是,通麦天险将不再是唯一的一条通往拉萨的公路。穿通数座大山的山体隧道已近完工,明年就可以正式开通了。从拉萨到日喀则的拉日铁路也刚通车了。这将使得进藏旅行路上的风险大大降低。我们也看到,在沙漠化严重的冈底斯山脚下,公路边已种上成排的小树。在很多边远贫困的县市,新建的宾馆也给旅游者提供了舒适的住宿条件。
然而,我们也看到,很多资金的投入并不是最适宜的,也没有带来最大的效益和价值。在好几个县城,我们看到新修的非常宽阔的柏油马路上,几乎没有车辆行驶;毫无西藏民族特色的新房建筑林立街道两旁。走在街上,就如同在内地的任何一个城市一样。在札达县城,我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但因当天闪电击中了县城的发电站,导致全县城停电。我们的宾馆也是一片漆黑。我们相信,在西藏,资金不是最缺乏的。如果认真研究需求、结合西藏环境与发展的特点将资金用于西藏发展中最需要的地方,产生更高的效益,将西藏的发展与保护西藏的民族特色相结合,西藏将会变得更好,人类与自然将会更和谐。
从西藏回来已经很多天了,我们仍旧沉浸在那难以忘怀的一路上大自然的美景和经历的险情场面之中。当然,一路上我们品尝到的雅安鱼、墨脱石锅鸡、高原美味的西北拌面和新疆大盘鸡仍然在舌尖上诱惑。美景让我们净化心灵,险情让我们增强勇气和智慧。丰富的西藏文化、质朴的藏族人民和边境线上的战士们也让我们感到,高原之美不仅仅是那纯净与自然之美,而是对我们生存的星球变迁与西藏文化的厚重最原始的尊重与保留。西藏不再是那么遥远。这是我们一生中最丰富、也最有意义的一次旅行。
2014年8月5日